上次聽管風琴已經快10年前了。
台灣雖然不是聽不到管風琴,然而通常應該是要上教堂才聽的到。我就懶。



之前也說過,管風琴和電吉他是我最愛聽的樂器。

所以一看到有演奏會就買票了。
也是剛好閒逛到衛武營看到的資訊。

管風琴此樂器已有2200年歷史。(據維基)
衛武營管風琴是亞洲最大。有127個音栓和9085支音管。

這次選取從巴哈開始一直到近代。大約跨了300年。
粗略來說跨越了4個世紀。
*我習慣寫巴哈,所以以下自己寫巴哈。引用衛武營資料處寫巴赫。

衛武營音樂廳門口外觀

本次演奏家原本是請來伊維塔.艾普卡娜(Iveta APKALNA),據衛武營官方稱,因為國際疫情升溫取消演出,改為德籍的菲利克斯.黑爾(Felix HELL)演出。

原本伊維塔.艾普卡娜和衛武營合出的CD都已經在衛武營的架上販售了。順道一提。
我也是難得去衛武營閒晃,看到該CD以及旁邊宣傳才知道有管風琴演奏會。

說來也有趣,原本上網看到這二位都有youtube頻道,菲利克斯.黑爾的訂閱人數少到讓我驚訝(記得當時不到百人),現在一看已經960人了。小軼事。


演前導聆

這次活動前還有將近30分鐘的導聆。

我很高興有辦導聆,因為雖然喜歡聽管風琴聲音,但我跟它以及一般樂理知識都不熟。

以下介紹我會盡量帶入一些記得的部分。

衛武營的管風琴分為左右二座。(在官網能看到360度導覽)
目前說是合併成一座了,詳情我也不清楚,應該是指可以用一個演奏台同時彈奏二座,這種合併法。

雖然衛武營的琴本身就是德國百年管風琴廠(Johannes Klais Orgelbau)製作,但還是細分了二種風格,(據導聆所說)我的左手邊是德式巴洛克風,風壓比較大、音色比較直接。



我的右邊的比較篇法式(導聆解說)。經導聆後仔細聽,音色也的確比較圓滑。
順道一提,官方說這二座分別是(右)主管風琴(symphonic organ)及(左)回聲管風琴(echo organ)。

右邊這座有兩層樓高(如下圖)。

特別拿出來說是因為,我兩個家人都以為管風琴是一個可以搬來搬去的東西,他們以為這次演出是"從哪裡搬管風琴過來"演出。(據說有小台的啦,但一般比較論外。)

或許很見笑吧,但對許多一般台灣人,可能不是很接觸音樂、也沒接觸西方宗教,就非常識。


話題一直圍繞在管風琴上,但其實是和高雄市交響樂團合奏演出的。
像是第一首曲目,其實就沒有管風琴的事。(笑)

魏拉-羅伯斯:第九號《巴赫風巴西舞曲》,作品449

導聆說,這是20世紀的音樂家,使用巴哈的風格寫的曲子,完全是弦樂器的樂曲。

這曲是搭配接著的巴哈作品。

演出時我真的沒拍照了,舞台上坐滿高雄市交響樂團的樂手,望眼都是小提琴和中提琴家(我的位置有些遮擋(如圖),若說錯、少說到很抱歉)。

因為只有弦樂演奏,第二曲開始前Felix Hell才登場。

看得出來我坐三樓,目的就是近距離看管風琴。因為平時在教堂真的高不可攀(物理距離)。


巴赫:d小調鍵盤協奏曲,作品1052

有導聆真的不錯,順便教導我們此曲共有三段,全部結束再一併鼓掌,才不會打斷。

根據日本漫畫家田中マコト(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畢)所說,通俗形容,巴哈就像公務員一樣,領薪水工作還需要作曲。(參考書籍:今晚不妨來點輕鬆的古典樂!)

導聆也說了,巴哈一生作曲有超過千首。

不愧是音樂之父。(雖然音樂課學過,但不熟)


有意思的是,據說這曲之前一直被認為是寫給小提琴的作品。(根據一些演奏技法推定)

但近來有2位德國學者提出說,這最早可能是寫給管風琴的,例如後面有地方彈起來雙手是並疊的,如此在管風琴或多層的大鍵琴上比較容易。

此次便是此曲第一次在台灣以管風琴演奏。


中場休息

我們趁中場走走,才拍到了兩層樓高的管風琴那張角度。

導聆有說,後半場特別是為了最後一曲管風琴,天花板的「音響反射板」會上升(前半場是14公尺的高度)
上升後我忘了拍,只能從上面拍兩層樓高管風琴那張瞥見。

14公尺的高度

至於這塊板子的作用...我是不太清楚,但依我的感受(可能受到座位影響),覺得後半場聽起來相對大聲(清楚)。可能是我錯覺,也可能並不相關。


法朗克:《贖罪》音樂會作品,作品52

說是跟下曲依樣創作在1870年代,19世紀末。

原本是法朗克寫來連結另一首作品的,但原作品最後沒成,倒是這段被拿出來成為作品。

這首是管絃樂的作品,所以跟前半場第一曲一樣,Felix Hell此時並未登場。

跟前半場不同的是,因為"管"弦樂,所以也有數名(好像是)低音號樂手上場。
總之合奏的樂器是有更動的,很講究。


小軼事是,導聆講到法朗克本身也是厲害的管風琴家,而那個年代的管弦樂聽起來都有點管風琴的感覺。所以在這曲裡不但可以聽到類似法國式的浪漫派的旋律外,還可以有類似管風琴的部分。(好吧,我也不太懂,反正就轉述。)

雖說坐三樓為了近看,但光看還真的看不出所以然XD
以前對衛武營的管風琴沒有大心心,就是因為"不夠美",算是現代工業風吧


吉爾曼:給管風琴及樂團的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,作品42

有意思的是,聽說吉爾曼是那個年代第一個"世界巡迴"的法國管風琴家/音樂家。
當然那個年代能跨出歐洲,基本上就只有美國。但想想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,還是很厲害。
(可以參考一些電影)

更厲害的是他還有教書當老師,退休後還是熱愛管風琴,所以在自宅蓋了一座@@
(跟衛武營右手邊這座差不多大)


這首跟前半場的第二曲一樣,我們被教導說有三個段落,中間停頓處就不要鼓掌了。

以及,這曲跟上一曲有做前後順序交換,因為上一曲沒有Felix Hell登場,如此演奏完本曲才能以鼓掌請他出來安可。


導聆還說本曲最後會整個地板共振。可惜應該是我座位太遠了,沒有感覺。

要說整個空間因樂器的音場震撼,果然還是搖滾樂最好吧。(自認為XD)

比較靠近這座所以拍比較多


安可兩曲

最後我們以掌聲請他出來安可了兩曲,
交響樂團在台上陪坐,沒有動手,完全是管風琴的天下。

當然,因為管風琴主場,聽的特別爽。
(並沒有貶低交響樂團意思,只是所愛風格不同。再怎麼說這場就是為了管風琴去的。)


第一首 Symphony No.1 in D Minor, Op 14: VI. Final 

這種不用顧及交響樂團(的音量),火力全開的管風琴才是最棒的。


因為沒有導聆,所以自己維基了一下。

此曲為Louis Vierne路易·維爾納(1870-1937)所做,法國作曲家/管風琴家,曾任職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管風琴家。網路上查,作品年份是1895–98,將近是20世紀的曲。主要風格是浪漫派,自身的命運(視力問題、弟弟和兒子皆死於一戰戰場、妻子離去)對其音樂也產生影響,總的來說,其管風琴作品風格規模宏大、常帶有悲愴氣息。

本曲大概是其30歲前的作品吧,是有感到宏大,但還是比較多柔和感,不怎麼悲愴。

網路上找的,其他人演奏的

第二首是經典恐怖大曲
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 (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),作品號BWV 565

一首很難沒聽過的曲。

我也只認識這首。

當然聽到認識的總是會特別投入。

網路上找的,其他人演奏的
順帶一提,圖中就是漂(變)亮(態)的管風琴

Felix Hell也帶了自己的管風琴專輯,據說剛好包含好像是本場的吉爾曼作品(若記錯請見諒)

由於家人買了,我還沒拿來聽,所以還沒研究。若發現錯誤會再來修正。CD照片也後補。


這次發現衛武營的管風琴活動還蠻多的,雖然很多(應該是為了推廣,跟許多不同種樂器合奏)都在周一~五上班日我不能聽。不過價格都非常非常親民,記得像是剛提及的這些合奏,一場最低200元就能入場了,若有特殊身分還有折扣。例如敬老卡半價。

雖然說推廣的合奏系列是剛好有活動,但整座管風琴在那,時不時也是要運作一下吧,看來還是可期的。σ◡σ


*最後還是攤出個疑問,
買票的時候很難買,尤其2~3樓的座位將近全滿。試過刷新,每天也才3~4個座位釋出。
幫媽媽買第一排的座位,當時也只剩4個座位。
然而開場前的人數真是有目共睹。


Then, WHY?



本著作由coldfragrance寒香子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。
This work by coldfragrance is licensed under a 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ShareAlike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

作者Author 寒香子
覺得「自己的興趣明明也沒有那麼冷門」,卻永遠找不到同好,習慣在小窩裡自言自語。
自閉久了,不習慣和人溝通,怠慢請多見諒。其他請見關於我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寒香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