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個給未來忘事的自己的紀錄。展場連門口都不能拍所以無圖。


難得跑台北一趟,一個周末趕看三展。整個行程不免多少有趕行程(不深刻)的痕跡。




從小就很喜歡慕夏,是那種身邊的人講到慕夏都會想到我的那種。
不過(尤其後來隨著年紀漸長)其實也沒有再深度做什麼功課/研究。
唯一能說的大概只有買過日本海洋堂出品的慕夏盒玩全套(笑)。


所以本身無內涵,以下也講不出什麼所以然。純粹簡單紀錄,不喜請離。


嚴格說起來,入口在右邊沒拍到的地方,正對外有大海報已經無法拍攝。
趕行程所以隨手拍了這張(還引發小關注= =),也連合照都沒時間。


先日記


3月13日(日)

過午趕著抵達了中正紀念堂。幾百年沒進來了(笑),真的記不清上次是何時。
疫情下最麻煩的應該是無法隨時補充水分,在玫瑰園曬了一早上的烈陽後,趕快在外面的店喝了杯飲料就進去了。
預計看完是傍晚,要趕著坐車到南京三民站一帶吃特定餐廳,再趕回旅館拿行李、坐高鐵。也是挺趕。

展場紀錄


據說平常日人潮少,還有解說可參加,可惜今年已請太多假。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就是這麼無奈(笑)。


這天是星期天,連進場都要排隊,場內還一直宣導作品沒有觀覽順序,有空位就可以先過去看了。
但因為我有租借語音導覽,就還是順著聽。至於作品,我也有大致留心一下年分,但真的沒有時間仔細研究,手機也快沒電無法查找,總之以下提到慕夏本身的事蹟等等,有片面、缺失甚至可能記錯的,千萬別認真往心裡去(在意的請進一步查閱網路)。


展覽除了巨型海報外,也有超多超多的草稿和練習稿。



簡單心得

以前我知道他的作品很多是商業廣告,跟早期的藝術家(油畫為主)不同,不過實際上看到這麼這麼多的練習稿,而且是鉛筆稿,例如一張紙上的一角,反覆練習了多種手部動作,或同樣姿勢的腿部,也是在一張紙上反覆練習,真的產生一種親近感;其他也有請模特擺拍照片作為模擬草稿再去改畫;甚至一件作品完成前,有時會有多個草稿。例如後期幫政府畫壁畫,有草稿,再有油畫草稿(好像算是定色的意思,不知我解讀的對嗎),最後才是等比例畫到牆上。因為牆面是類似三角形的更顯得草稿的設計及等比例移植很重要。

一是真的體驗到時代的接近,例如鉛筆草稿,或是構圖設計的"先進";二是感受到也與常人一樣是經歷反覆練習的過程,真的與更早前的畫家不同了。會想看其他同期(或稍晚一點點,例如在二戰下活躍)的畫家/設計家的展覽。(其實第一個蹦入腦海的是以前同學喜歡的羅特列克)


慕夏生平等等紀錄 


說回生平,(從機台很簡單的解說自行拼湊\重組,跟維基有點出入,或有點互補,我也有可能被帶偏)


慕夏小時候就參與了教堂的唱詩班,但同時他也非常喜愛繪畫,
後來到了法國,先有人資助他(中文維基有出入,但展場解說及旁人反應讓我覺得是這樣),當時他的風格尚未定型,作品也很多是油畫的方式。
後來資助人撤資(之類的),慕夏也搬到另一個工作室,作品大部分也還是接稿,例如畫雜誌(或書)的封面和內頁插圖等等,這些作品為了印刷,就是用石版印刷套色的方式製作了。展中也有慕夏在這個工作室的自畫像,畫中是他在工作室中埋首的樣子,以第三人的視角從後側面看,畫面不大,是單色黑色的深淺呈現明暗,特別能顯出光影感。


在語音講解提到他換工作室的那個解說點,旁人說慕夏換了工作室,也明顯看到環境給他帶來的心境變化,連作品風格都不同了。
這我倒是看不出來,而且展內作品也無依時間擺排,風格也從來都是作家不斷修練的結果,所以若非他真的很懂,否則就是看圖說故事的亂蓋。紀錄一下留給大家深挖。


 


期間他做了不少雜誌封面,甚至有個親戚(堂弟還什麼的忘了)辦了個雜誌,所以他也參與了不少,除了封面也畫了很多諷刺漫畫(展內室這麼介紹的,但那個年代的諷刺漫畫真的與現代不同,除了一張紙內分成多格內容迥異(應該每格無關連),甚至有的沒有文字,只充滿群人面相,看著像眾生長相的練習稿,不明白要諷刺什麼),只有基調是一樣的,很像傳統報紙因為是單色印刷,於是僅有白底黑線條。


 


1894年,慕夏幫舞台劇吉斯夢妲(Gismonda)製作海報,一舉成名。
這張海報的風格就是後來大家對慕夏的印象風格了,圖片有版權我大概不能放,有興趣可以看網路。
海報中畫的是女主角莎拉·伯恩哈特(Sarah Bernhardt)全身像,穿著類似劇中的造型,頭頂有花,手持棕櫚葉(?),上下有劇名和劇院名等,有些馬賽克拼貼的元素。
這張海報非常巨型,我想(可能是錯的)可以用早期電影院外的手繪海報、或者歌舞伎座外大型布條去想,因為直接是劇場(建築)外的宣傳海報所以特別大。


這張海報非常成功,莎拉本人也非常滿意,所以後來跟慕夏開啟了多年合作(~1900),也是互相榮耀的雙贏。
據說莎拉是當代非常有名的演員、維基裡還說到被羅伯特·戈特利說是自聖女貞德後最出名的法國女人。更是早期世界性的藝人之一。


不過中間有一幅我很在意,說是紀念莎拉以及他的影迷什麼的,"紀念"一詞通常是使用在已逝的人物,但這張畫作在展內放在偏前的位置,因此多方使我產生疑惑(雖然展內無依順序)。現在一查,果然此時莎拉仍然健在,也未息影。或許這張作品名稱是官方或約定俗成這樣吧(英文是使用"honor"一詞)。


 


吉斯夢妲海報奠定了慕夏的經典風格,外方內圓(弧),女人以及花葉藤蔓,再細說就是對稱的裝飾型花紋。看似信手捻來,但還是仍舊是不斷練習的產物,幾本草稿練習作品集可窺知。另外許多作品是超過2公尺高的大型作品,石板套色印刷還喜歡搭配金色或銀色(再次有感於年代之接近與' 時的先進)。現場看得真的好感動,而且距離算很近的(網路上說燈光昏暗但我覺得很亮,可能後來有調亮吧,希望不會傷作品TT)。


莎拉後來的其他劇作海報就像一系列的作品一樣,例如茶花女、哈姆雷特等。


1898的米蒂亞(Médée)海報則跳脫那個框框,又達到另一個境界。米蒂亞是希臘神話改編,中略有興趣自翻,後面劇情需要,米蒂亞手刃了2個兒子,這張海報就是畫出這個橋段,海報中米蒂亞的下半臉以頭巾遮蓋,眼神直面穿透,與下方倒地的孩子一樣稍帶灰藍色的色彩,畫面上也不帶其他海報的花體字以及花草藤蔓,上方左右的紋飾則取自希臘神廟。原本對這張不是很愛(不是一貫柔美嘛),現場看卻非常震撼,且用色很好。


順帶一提,維基的圖片太差已經不能光用色差形容,尤其米蒂亞這張像是劣質掃描,切勿參考。


 


期間慕夏也接到很多商品廣告,例如香菸和餅乾,甚至還有行銷城市的旅遊廣告。
其中1896年幫JOB畫的海報真的漂亮,充滿了雲霧與女性的柔美。尤其那吞雲吐霧的表情...這種香煙廣告放到現在恐怕要被罵XD
寫這篇時讓我想到也是以前很愛的一位日本插畫家Itsuko Ayano(主業好像是設計,後來就不再出插畫作品了),他的作品也是女子剛柔並濟的粗框線畫風設計,時而嫵媚時帶堅韌。其中一張作品是融合了禪風和煙霧繚繞,仔細一看也是手持香菸,不過兩者構圖各異、神情與氛圍各異,各成風格。




1900年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也是慕夏的重點作品之一。


一直到1900年代初,慕夏也畫了很多系列作品,例如有展出的寶石系列,把黃玉等4種寶石假想為女人等等,或以四季x女人畫成四幅系列作。大多持續了原本的風格,就是外方框、內圓或弧,裝飾性花紋、或有鳥獸、馬賽克元素等等(不贅述)。
星月系列(我私自簡稱)則是把月亮和挑選的三顆星星畫成系列,這個系列比較特別,不是上述的風格,雖然也是女人及下身繁瑣的布料,畫面偏黑,表現夜中的星月光芒。


我自己很喜歡系列感強烈的作品,像是我雖然沒有迷過美少女戰士,但當年的系列圖我可是沒少蒐集(笑),現在看來也是受到慕夏的影響,(現在翻了下網路看到也有人做比對,不僅我買的動畫系列,連武內直子本人也有做tribute(詳請點此,不轉PO)隨便翻找的,有興趣再自行深挖喔)


另外一提,慕夏的藝術作品常有裸身出現,廣告作品就都是雅俗共賞的不露點了,也是個豆知識。




1906年他與新婚妻子搬到美國,在那裡他還是接case,也有開設課程。

此時慕夏涉足更多方面的設計,例如珠寶和家具等等。




1910年他回到祖國波希米亞(以當今會說他是捷克人),在第一次世界大戰(1914-1918)後,捷克斯洛伐克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,慕夏更是積極參與公部門的建設(設計)。例如上面提到幫政府畫壁畫的工程。尤其The Slav Epic是大型的油畫系列作品,內容是斯拉夫的神話與歷史。風格跟之前的完全不同,就是腦中能想像的油畫作品,但是構圖等又常見比較現代的設計(不會形容)。




展內還很多慕夏的其他作品,例如早期有俄國總統訪巴黎的書,以及後來例如聖經、老奶奶故事集(名字皆記不清)等,都是些大製作(圖片不大,但一本書內要畫超多張插圖),時常就像現代的插畫家一樣,為書籍製作封面以及內頁插畫,而內文是他人所寫。許多細節時常感到那個年代與現在真的不算太遠。



展內還提到慕夏離世後,作品一度漸漸被淡忘,後來博物館(? 之類的)舉辦的展覽才又把他的作品帶回到世人面前,剛好當時美國流行的嬉皮風相呼應(波希米亞啊、flower power啊,這邊不贅述),才又流傳下來。



展場最後包含了很多後人受到他的風格影響的作品,不僅是歐美的唱片封面設計、Marvel漫畫封面等等,還有日本及台灣的漫畫家和插畫家的圖稿。
我覺得這個部分有一點點無聊(個人意見),因為慕夏的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,就是有點"還需要你說嗎"的感覺。(我解釋的可能不好,但其他展覽不太會放後人致敬的作品吧XD)
並且若要認真要說的話也說不完,例如我上面也就提到了二位展內未收錄的作者。
再者,展內少數(極少數)有點黑人問號,就是,不能畫面中有人有花就說受其影響吧..好像別人都不能用這個組合。


以上僅為個人意見。
當然也有其他作者的作品是真的很值得一看(厲害如天野喜孝),也有當年日本受到影響下的作品(知識性佳)。
相對也有一些作者不那麼知名,認不認識就看各人涉獵了。



以上就是整個紀錄跟感想。




慕夏基金會官網 http://www.muchafoundation.org/


寫的時候很簡單的參考了一點點維基跟慕夏基金會官網,
基金會官網很值得一看,畫作顏色也比較還原,缺點是有些許不好找(大概是作品太多很難歸納)。

特別推薦(?)

在分類Gallery下,左邊選單"Colour your own Mucha",裡面有6張慕夏線稿可以印出來玩上色。


 


作者Author 寒香子 (分享引用請註明出處)
覺得「自己的興趣明明也沒有那麼冷門」,卻永遠找不到同好,習慣在小窩裡自言自語。
自閉久了,不習慣和人溝通,怠慢請多見諒。其他請見關於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寒香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